
《前導訊號》關於音樂之二
承接著上一篇介紹音樂創作人calvin hashimoto的創作理念。這次要來介紹另一位創作人兼本次演出的音響大哥(?)王奕軒(Ricky)。這次演出也是他首次公開創作,這樣的初體驗是透過怎麼樣的心境與想法去完成作品呢?讓我們透過本人的文字來一窺究竟。 創作理念
所有創作物都是個人意志的延伸 - 希望能夠藉由音樂傳達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情感。而在這場製作之中也希望讓聽覺與視覺同時的刺激能夠帶給觀眾新穎的體驗與更多的情感交流。 創作歷程與心境
對於音樂其實我只是玩興趣的,雖然學生時代有蠻多表演經驗的不過沒有參加過比賽,有一些自己的創作Demo但沒有正式的錄音室作品,音樂性跟技巧都很不成熟,不過在試著創作音樂的過程中,嘗試著把自己沒辦法向人訴說的心情用音樂記錄下來,真的蠻有趣的,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很直接地想到什麼就彈什麼錄什麼,這樣子下來也宅錄了十幾首歌曲,透過這些Demo也記錄了我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變化與思想,而這一次表演的創作也不小心把出社會之後的心境給記錄下來了。 以前聽比較多搖滾金屬一類的音樂,另類搖滾/後搖滾/前衛金屬/還有比較

《前導訊號》關於音樂之一
每一場跨界組合的製作,都是透過溝通與協調去找出不同思維的創作者之間的平衡,並找出一條最合適這個組合的演出主軸。以這次的演出來說,音樂創作的部分絕對可以稱做是整場演出的骨。 針對這次演出,一共找了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負責音樂創作的部分。接下來的篇幅,將是calvin hashimoto介紹自己從過去到現在在音樂創作上的一些歷程,以及針對這次創作的一些想法。 之一 零亂擺著幾張長桌的地下室中央走道,光線並不十分充足,然而用來唸書倒還算是舒適。我一邊寫著作業,一邊聽著從社辦裡流淌出來的橋本一子與菅野洋子那充滿不可思議的想像力的音樂——編制、風格與曲式無拘無束,卻精準地刻畫了一段段或悲或喜、或濃或淡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音樂的世界原來是這樣超乎我想像的遼闊。 這大概就是我想要創作音樂的原點了。我後來所學習的各種樂器與音樂理論,都只不過是為了創作而採取的對應措施而已。然而,在深知自己的能力還遠遠不足的同時,我卻也不甘於默不作聲——即使是這樣的我,也想要好好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來到了今天這個位置。 這次的製作,會是我習樂至今的一個重要斷片。 之二

《前導訊號》關於動態視覺
本篇的《前導訊號》將簡單的介紹關於這次《訊號的減數分裂》中,由程式所撰寫的動態視覺的一些製作想法與來源。再正式開始介紹之前,建議可以先點開之前公布的前導影片稍微看一下。雖然說還不是全部的內容,但如果說你看了是有興趣的,那這篇文章或許更值得你閱讀。 出發點 承接於前篇提到數位元素與生物繁殖行為的概念,這次是的動態視覺部分的核心為「經過特定規則運算、迭代、所產生的視覺化結果」從最基本的「圓座標系、圓柱座標系、簡諧運動」,到一些經典的演算法「Cellular automaton(細胞自動機)、Fractal(碎形)、Metaballs(元球)」等等。當然,這些演算的結果還要搭配上一些攝影機動態、混色、濾鏡、Shader讓豐富度提升,來完成整個視覺的演出。其中「Cellular automaton(細胞自動機)」可以說是跟本次演出理念最為接近的一部份,以下將簡單介紹一下他大概的來由與概念。至於對於想知道概念與實作的讀者們,歡迎參考《The Nature of Code》這本書籍※1,除了線上版免費閱讀還有開放程式碼外,作者還有針對這本書的章節拍了一系列的

《前導訊號》關於這個節目
本次的《前導訊號》是針對即將到來的2017臺北藝穗節中,由本團所規劃的《訊號的減數分裂》節目,所帶來的一系列圖文來加深節目本身在大家心目中的重量。從節目本身開始,一路講述『音樂』、『視覺』、『裝置』以及『演奏』這些構成要素。除了是宣傳方式的新嘗試以外,另一方面也讓我有個藉口定期去Facebook上洗大家的版。如果真的有忠實讀者出現,記得到時候來演出控台找我領禮物。 為什麼? 「為了製作而製作」我想是最能代表個人動機的一句話。很誠實的,一直以來自己製作任何事物追根究柢都是源自「製作」這個詞本身,與其試著尋找跟摸索自己的想法,再去找個合適的舞台來展現,不如自己把這個舞台建起來,就可以不受拘束的去製作。這就像我一直想做個Facebook分享就爆炸的戶外體驗一樣,不為了甚麼,就只是想要讓東西爆炸。 在說什麼? 雖說動機只是為了製作,但要製作什麼還是需要方向。本次的方向是《虛與實》,靈感來自於去年在觀賞臺北藝術大學第三屆新媒體畢展「健身房之夢」時的作品「空白屏幕※1」,此作品巧妙地運用了螢光漆以及習以為常的投影機畫面來創造的驚喜感。這種虛擬與實體之間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