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潮》關於裝置
再用感恩開頭就顯得有些矯情了。來到最後一部份,裝置。在去年見識過同時執行行政、視覺程式與燈光裝置的苦難後,這次的製作開始前就已下定決心要將裝置製作交出去。一方面是為了減低自己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有更好的作品呈現。這次合作的蘇靖婷(Tina)是被自己找來當過兩次苦命工作人員的工程師,就讓他用非常精簡(?)的方式來講講對這次創作的看法。 資訊爆炸 現在人對於大量資訊的存在已經習以為常,但也不曾對不停轟炸資訊感到厭煩或疲勞。雖然資訊爆炸已經不是什麼新題材,卻仍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關於本次製作 這次想要嘗試模擬資訊流動的過程,明明在傳遞途中是肉眼看不見的0和1,但抵達電腦螢幕或是手機等終端裝置時會轉換成五花八門的樣貌,所以想利用燈光來表現這種看不到過程卻可以在終點呈現結果的感覺,再利用光影成像的特性做出各種不同層次的視覺變化,表達資訊錯綜複雜和流動快速的特性。 這次又提了一個非常不切實際、靜止狀態令人疑惑的大型裝置。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好,希望觀眾可以在表演中透過裝置得到一絲絲的驚喜。 蘇靖婷(Tina Su)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畢業,喜歡製作大型

《資訊潮》關於音樂
依舊得用感恩的心開頭,畢竟是在經歷去年製作後還願意再被我找來挑戰自我的的音樂創作-王奕軒(Ricky)。不同於去年以樂器演奏為主,這次雖然沒了現場表演的部分,但卻多了一份要與肢體表演者合作的挑戰。究竟對二度踏入不歸路(?)的Ricky來說,這次是用怎麼樣的角度來創作呢?就讓Ricky用他非常樸實率真的方式來為我們講講他的想法。 資訊爆炸 先從最近兩個生活上的小困擾開始說起:一是我上下班通勤時間其實有兩個小時,除了睡覺補眠外好像應該看書啦、唸英文啦之類的運用時間,但是就是會忍不住玩免洗手遊啦,一直看PTT的廢文啦,和朋友講毫無意義的垃圾話啦,總之就是覺得一天下來我接收到的沒用資訊也太多了吧,好像有點頹廢;二是大家都用蘋果電腦好潮,但是感覺好難用不太想學。為什麼大家打電話一定要用LINE通話很難接起來耶?抖音到底是三小啦!路上看到GOGORO覺得,幹為什麼騎這麼快還沒有聲音很噁心耶......好像說了不只一件事,總之就是覺得科技更新的也太快了吧?好像跟不太上了。 所以回到主題,我覺得「資訊爆炸」其實就是一個很平易近人的主題,因為他是一件正在發生中的事

《資訊潮》關於舞蹈
用著感恩的心來為這篇開個頭,一位對舞蹈肢體一點概念與人脈都沒有的製作人想要在沒啥預算的情況下找到一位願意合作製作的編舞者,這個機率應該非常低吧。所幸,在我翻閱著去年藝穗節節目冊,一團一團去詢問時,就讓我遇到了一位願意來聽聽我到底想做啥的編舞者,然後還真的就這麼開始製作了。感恩,再感恩。 由於沒有概念,這次的製作只提供了概念與基本架構後,就這麼放著讓事情自然發生了。就讓我們看看,以肢體的角度,是怎麼樣看待《資訊潮》這個節目。 資訊爆炸 好好放下手機,與人面對面的表達關心、感受自己和世界的溫度,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往事。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中,龐大的資訊量,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淹沒我們的生活。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即使不出家門,依然讓我們處於資訊的洪流。許多人、事、物,快速的爆紅卻也迅速的退燒,如何判斷是非對錯?重要與否?意義有無?或許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身在其中的我們,漸漸感到焦慮、矛盾與迷失,只好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到底是我們掌控著所有的資訊,還是被資訊耍得團團轉? 關於本次製作 「結合聲光科技?」「…聽起來好酷!」聽完後內心

《資訊潮》關於節目
又到介紹節目的日子了。在撰寫這篇的同時,才發現去年的7/8正是《訊號的減數分裂》首篇介紹文章的刊出日。當時抱持著寫給自己當作紀錄的心態開始的系列,雖然不清楚到底對節目推廣本身有多少效益,但也漸漸變成一種習慣。同樣的,藝穗節就是要端出些很難用三言兩語讓大家知道在做啥的演出。因此這次一樣有包含「節目概念、肢體、音樂、裝置」這些節目構成的元素,來讓大家對整個演出的輪廓更為清晰。讓我們開始吧! 為什麼? 這次的製作源自於自己一直想跟肢體表演合作的憧憬,過去的製作經驗雖然規模類型各有差異,但都脫離不了「音樂為主」的框架。畢竟音樂類型還算是個自己有擔任過表演人的形式,多少會有一種自以為的熟悉感。對於以科技為出發點,每次都想要找些未知領域來玩玩的團隊來說,肢體便是最恰當的挑戰對象了。 在說什麼? 《資訊潮》是一場嘗試描述資訊爆炸以及處於這個過程中人們反應的演出。相信6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們,對「資訊爆炸」這個現象應該感受很深。從1.44MB的磁片到隨便都64GB的隨身硬碟、從56K撥接到上下行都有100M光纖,這些變化都發生在我們短短數十年的光陰中。這其中最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