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構計畫─聲樂》關於歌曲創作
在決定這場音樂會橫跨到現代與當代的那一刻起,「至少要有一首由當代作曲家所創作的作品」這個念頭可以說立刻決定的。對於一位對古典音樂完全外行的人來講,怎麼好好的去向作曲家表達本次音樂會的想法,以及很務實的溝通製作時程與方式實在是非常有趣的經驗。雖然還沒辦法在音樂會前讓大家在聽覺上「聞香」一下,但透過作曲者的創作介紹,或多或少都能對歌曲有更清楚的想像吧? 關於「愛」的主題有很多,但能夠坦誠、赤裸的經歷、學習「愛」的過程,所附帶的內在各種掙扎、轉化,進而昇華為更高貴的情操,我想,是每個世代都需要追求的成長。於是,期望能引用一首中文詩,以具體的「眼淚」,來表達各種「愛」的內在感受,描繪出心境上的轉化。 一首詩,必定有其自身的芳香,尤其在詩中,出現明確的語彙,如「感情」、「淚珠」⋯,明確而爽朗的語韻與節奏,已然將詩幻化為具體的音樂,透過歌者朗誦、吟唱詩詞,鋼琴伴奏時而表現濤嚎大哭、時而啜泣、時而安靜無語,與詩詞巧妙融合,正意味著當代的人們,對於情感的表達,比過往更不隱諱,且明確。這樣毫不拘泥的表現方式,是否能當下體悟「愛要及時表達」?是創作者隱諱的期望。

《解構計畫─聲樂》關於燈光
依然記得去年作為音樂會舞監前去中山堂技術協調會時,場地技術單中,在燈光需求方面有個選項寫著「一般音樂會」。沒錯,就是那個只有區分「入場、開演的三明三滅、演出」三種狀態的模式。即便古典音樂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不可否認對於一般觀眾來說還是有一定距離。因此,怎麼幫助一般觀眾去接收到那份感染力,是這次嘗試讓燈光設計加入音樂會製作的主要原因。接下來,就讓我們將《解構》的角度暫時從音樂家身上移開,來看看從燈光設計的角度,是怎麼看待這場演出的。 施怡亘(Margret Shih) 我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初接觸燈光的時候就覺得,燈光非常的迷人,透過光與影的呈現,可以賦予戲不同的意義,而且燈光非常的神奇,改變了燈具、角度、顏色等等,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大學時期就一直在學燈光,畢業以後也以接燈光的案子為主,進一步學習燈光。 其實這次的製作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是一個我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歌劇領域,一開始在做research的時候我還蠻痛苦的,因為曲目很多義大利文或是西班牙文等等非英文的曲目,所以當在research的時候很常需要透過google翻譯

《前導訊號》關於藝穗節
其實這個主題本來就打算拿來當前導訊號的句點,但當時覺得還沒把整個藝穗節的主要流程走完就來寫這篇好像不太正確,也因此就很莫名其妙的順延到演出結束後已經許久的時刻。這一篇不算是寫給來看的觀眾,而是寫給有念頭想參加藝穗節的創作者們,特別是跟我一樣門外漢的朋友。 怎麼開始的? 這個演出的討論是從2017年的2月份開始,當時的目標其實是某一個音樂作品的發表補助申請,這算是對「跨領域」這個詞解讀太廣的結果,導致後來與主辦單位討論過後發現其實完全不合適。同一時間剛好是藝穗節的報名開始,在筆者本人的說服下,就這麼踏入了藝穗節條路上。 最困難的是什麼? 對筆者來說,所有「製作」以外的事情都是困難的。會認為自己能達成全是靠自己工作上什麼鬼地方都執行過的經驗以及Live House演出主辦經驗,當然能順利執行完也真的全靠這些,但這整個從報名、籌備、製作、宣傳一路到演出結束的過程,只能說當時真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劇場演出」本身就是一個在接近完美環境下經過數不清的規劃與排練所造就的一門工藝,裡頭其實有許多理所當然的步驟是需要被執行的。再加上這次又選到了「牯嶺街小劇場」這

關於18TeChno - Future Sound VOL.30
本次製作來的非常突然,雖然合作對象很熟悉(咖哩娘的夥伴),但這次的裝置製作人力少了許多,而且作為裝置製作人的我並沒有真的到現場場勘過,因此也很正常的發生了許多低級錯誤(像是線的長度算錯)。坦白說能好好的裝上去真的是靠現場所有人的幫助。 關於裝置與架構 這次控制對象原本是18根T8 4呎的燈管以及18根T8 2呎燈管。礙於到現場發現電線的製作長度算錯,以及電路板有一組到現場就很正常的怯場了。最後才臨時縮編為照片看到的8+1根T8 4呎燈管。燈管本身選擇LED燈管,然後我現在還是不太懂傳統燈管、LED燈管、簡易燈座、交流電壓這之間的愛恨情仇。總之,聽時間很趕就只能相信水電行老闆了。 燈光控制的部分選用了大家的好朋友8路繼電器模組(Relay),配合移位暫存器74HC595(Shift Register)來達到只要3個Pin就能控18根燈管的需求。 系統架構部分,考量到裝置在6m高的空中,這次依舊是以PC <-> pcDuino <-> arduino的架構去完成,然後pcDuino果不其然的又不能每次都順利執行程式。之後真的要鐵了心腸的通通換成Pi了